教育資訊

當前位置 /首頁/早教/教育資訊/列表

別再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繼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

我們都很崇拜達爾文,達爾文的學說也是毋庸置疑的,但是如果用來教育孩子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是有存在缺陷的,每一個科學學說都有一定的侷限性,請家長針對孩子的特色來教育。

別再繼續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來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

“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;優勝劣汰,成王敗寇;唯物主義,人定勝天”。這些害人的原則,人為地製造恐慌,讓孩子們在恐慌中學習、工作,而忘記了享受發揮自己恩賜和天賦的樂趣。這些恐慌或許能讓孩子更出色,但是,他們原本可以不在恐慌中,也同樣出色。

首先,我要在這裡宣告,我並不是反對達爾文的學說。相反,我對植物、動物,以及自然的演化很感興趣,我的樂趣之一就是觀察不同的植物,收集各種的石頭。甚至,我買了不同版本的《物種起源》。

那麼,我為什麼要說“不要被達爾文害了呢”?其實,就如同我從來沒有啃完《物種起源》一樣,很多人對達爾文,對物種起源,更多的是簡單的瞭解,和口號式的記憶。

所以,我們這裡討論的,其實不是原本意義上的達爾文和他的學說,而是被中國化符號化的達爾文——我在這裡探討的,就是這些符號化的“達爾文”,在中國教育領域內的影響,以及出現的問題。正因為如此,標題中的達爾文是加了引號的,請讀者務必瞭解這一點。

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,達爾文在中國得到了非常大的認同和普及。他的學說也被簡單地理解為:“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;優勝劣汰,成王敗寇;唯物主義,人定勝天”。這也是很多家長深信不疑的信條。

我所要探討的,恰恰是以上的三個原則,在教育中被錯誤地理解,錯誤地運用,錯誤地引導的現象。

別再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繼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

第一個害人原則

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:誇大了生存環境的險惡——成長不是訓練營

物競天擇,普遍的理解,就是在自然界長期進化過程中,能適應環境者被選擇存留下來。

這種自然界的“長期、漫長,基因遺傳和變化的過程”,在家長的心目中,突然變成迫在眉睫的事情了。你會發現,現在的家長,特別地焦慮。焦慮的源頭之一,就是在心中為孩子營造了一個“殘酷的生存環境”。

在家長想象的這個殘酷的生存環境中,一個孩子只要不夠強壯,不夠努力,不夠勤奮,不夠強勢,不夠霸道,不夠聰明,不夠卓越……就會被淘汰。而孩子的成長過程,就像是遊戲裡的關卡一樣,每一步都充滿著大大小小的“怪”。每一個關卡(入園,入校,擇班,大學,工作)都有一個“大怪”。如果孩子沒有打這些怪的本領,就會被大怪所吞噬,被社會所拋棄——“不好好學習,到時候去掃大街!”這是很多孩子從小聽到大的教訓。

家長們信奉教育中的“叢林法則”:

法則一、弱肉強食,天經地義。

法則二、贏者通吃,強者崇拜。

法則三、資源有限,先佔先得。

法則四、要讓自己的孩子儘量佔據食物鏈的頂端。

法則五、對弱者沒必要同情。

別再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繼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 第2張

於是,從備孕開始(當然,更應該從家族傳承和配偶基因挑起,我相信這個日子不遠了),就要補營養,煉身體;然後就是胎教,平時不看書的也拿起了詩經,平時不聽音樂的也放起了莫扎特;孩子一出生就更是不得了,該有的,不該有的全都要有;幼兒園、國小,肯定要上最好的,興趣班、補習班,都要上最貴的……

為什麼如此呢?家長們會回答:如果不這樣的話,孩子怎麼才能上好學校,不上好學校,怎麼才能有工作,沒有好工作,怎麼才能買房買車,沒房沒車怎麼找物件……

這個社會真的有那麼可怕嗎?我不知道很多家長類似的“難民心態”,害怕孩子長大後沒飯吃的“危機心態”,是不是從怕被淘汰引發的。

但是,我真的看到,家長為孩子所操的心,往往是最低層次的,比如不能讓孩子沒飯吃,不能讓孩子找不到工作,不能讓孩子找不著物件,不能讓孩子沒有房子,不能讓孩子沒有養老保險……然後,就拿這個所謂的擔心,逼著自己的孩子為了這個最低的目標而奮鬥。

可惜的是,這些孩子,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企業家,高階管理人才,藝術家,發明家,作家,導演,或者就是憑著自己的獨特的價值,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的人。而在他的成長過程中,能夠發展的這些興趣,培養這些方面能力的時間和精力,都被消耗掉、扼殺掉了。

而結果呢,正如這些家長所料到的,“拼命上補習班,學特長考級,進入重點名校”,然後,因為孩子學知識是為了生存,而不是出乎於自己的興趣,真的是“畢了業很難找工作,一心工作找不到物件,拼命工作為了買房買車,為了養老保險不敢辭職,有了自己的孩子逼他好好學習”。周而復始,迴圈往復。

其實,生存的殘酷從來都有,但請相信,未來的社會決不是在生存的層面上。只有生存技能的人,反而是最容易被淘汰的——無論你從哪所名校畢業,獲得了多少學位。

這麼說吧,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才最有可能做的最為出色,才最有可能保持競爭優勢,也才最有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。說白了,能創造工作機會的人,完全可以僱傭能完成工作的人。

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具有生存的能力,學記憶、學速算、學語言……可是忽略了在孩子興趣之上的創造能力、思維能力、組織能力、溝通能力的培養。而那些看似有用的技能,在未來恰恰是最容易被機器和同樣有技能的人所代替的。

也就是說,如果父母不把成長作為訓練,把快樂還給孩子,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,孩子長大後,反而會更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的。所以,放鬆心態,給孩子更多的信心吧。

別再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繼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 第3張

第二個害人原則

優勝劣汰,成王敗寇:過度強調了與別人的競爭——贏了自己才是真本事

每天,在放學的學校門口,在培訓班和興趣班的外面,在微信的媽媽圈裡,你都會聽到看到有家長非常熱切地在問:“你們家孩子考多少分?你們家孩子現在是幾級?你們家孩子排第幾?你們家孩子上了哪個班?你們家孩子請了哪個老師?你們家孩子做了哪套題?”

其實,問這些問題的家長,根本不是關心被問的孩子的成長,而是關心自己的孩子究竟“幹不幹得掉對方的孩子”——請原諒我的措辭——但是,我真的想不明白,別人家的孩子落後了你就暗自開心,別人家的孩子優秀了你就心生嫉妒,真的是為你自己的孩子好嗎?

現在很多學校,取消了考試排名,在國小一二年級不留作業,不設定奧數培訓,不鼓勵課外輔導……這本來是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,減輕孩子們的負擔,鼓勵孩子多方面發展的舉措。之前,不知有多少家長和孩子痛恨每天過多的作業,和無休無止的測驗考試。

但是,弔詭的是。當這些舉措出臺以後,又有一些家長反對,不讓培訓如果別人偷偷補怎麼辦,取消奧數我的孩子就沒法憑特長進重點了,取消排名怎麼知道孩子和別人的差距……總之,你會發現,很多家長就算知道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,但更看重的是:我的孩子怎麼才能突出出來!

他們不在乎孩子真正學到了什麼,水平高低,只要自己的孩子打敗了別的孩子就可以了!在他們的觀念裡,不是根據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,而是拉低別人的水平來突顯自己。有些家長甚至會幫助孩子買題作弊,賄賂考官,就是這麼來的。

在很多家長的眼裡,他們也有一個“勝利法則”:

法則一、勝利比方法更重要。

法則二、勝利比過程更重要。

法則三、跑不過熊沒關係,跑得過同伴就行。

法則四、勝利之後,無需進步。

別再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繼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 第4張


你會發現,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,孩子們的學習,不是滿足自己的興趣,不是讓自己更充實,不是去實現自己的理想,而是考過全班同學,贏得領先;考過全校同學,升入重點;考過全國同齡學生,升入名牌大學;考過同專業學生,拿到碩士博士;考過應聘的同伴,得到好的工作機會;贏過自己的同事,爭取加薪升職。

粗看下來,似乎沒有什麼問題。但是,因為過多把眼光盯在別人身上,就會忽略自己內心的需求——這麼說吧,你會看到很多孩子大學聯考完就撕掉課本和考卷;考上了大學就睡覺打遊戲,混日子等畢業;大學畢業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工作,考研是為了再耗幾年,考律師會計師是為了給競爭增添砝碼,考公務員進國企是為了有安穩的福利,去外企是為了高收入和體面……自己呢,究竟想學什麼知識,想做什麼工作,想過什麼生活,完全不知道!

在很多孩子眼裡,同學、同事、同鄉,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。所以,你會發現,除了很“獨”,缺乏團隊精神之外,我們的孩子心眼兒特別多,戒備心很強,總想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,總提防著別人會傷害自己。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,很難有信任感,不想幫助他人,也不敢尋求他人的幫助。這就是過分強調個體之間競爭的後果。

我們的社會,其實已經不再是簡單地“打敗別人就可以成就自己”的發展模式了。你會發現,就算一路好學校,碩士博士畢業後,也會面臨著找到自己價值體現的問題。也就是說,即便你打敗了所有的對手,但如果你不能夠創造價值,也沒什麼用,也就沒有人會花錢請你。

一個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本領,恰恰是別人無法替代的那個部分。而這,也是不需要和別人競爭,反而是自身不斷提高的結果。

其實,我鼓勵競爭,信奉競爭,甚至崇拜競爭——沒有競爭,也就沒有人類發展到今天的成果了。但是,我所認可的競爭,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時所強調的競爭,是和自己的競爭,而不是和他人的競爭。

有過商業經歷的人都知道,最不好的競爭,就是同行之間的競爭。最好的競爭,就是企業去發明自己的產品,獲取自己的使用者。而整個的商業環境,其實就是保護和鼓勵自己競爭的,也正因為如此,也才有了智慧財產權、專利等等的法規,來保護更多的發明創造和創新,而不是抄襲、價格戰。

那麼,從個人的生存上看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作為家長,我們大可不必去盯著別人家的小孩兒,不要用別人孩子的優點來激勵自己孩子的弱點,也不要用自己孩子的優點去比拼別人孩子的缺點,累不累啊。

在做記者的時候,我曾經接觸過很多領域內做的很出色的人。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性,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業,擁有無比堅韌的毅力,不在意外界的喧囂——“哪裡有什麼成功的祕訣,就是自己努力做著做著,很多年過去了,一抬頭才發現已經沒有對手了”。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我做事做人的指導,也寫在這裡與大家共勉。

第三個害人原則

唯物主義,人定勝天:過度強調人的物質性——太現實,太功利,太眼前

我們小時候,都是受唯物主義教育長大的。其實,唯物主義統領中國,並不能說是因為達爾文的緣故,但由於他的觀點太“唯物”了,所以,把唯物算在他的頭上,也並不為過。

那個時候,總是覺得任何和信仰有關的東西,都是腐朽的陳舊的;任何和精神有關的東西,就是虛幻的虛假的。也正因為如此,就會覺得“有用的東西”才是有價值的,“有用的知識”才是真正的知識,“有用的人”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。

家長在教育中是這樣實踐唯物主義的“有用法則的:

法則一、只相信眼睛能看到的東西。

法則二、只相信馬上能得到的東西。

法則三、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。

法則四、沒用的知識不值得學習。

我們就先從人來說起,學校是培養有用的人才,家庭以孩子成功為榮。而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孩子們的精神和信仰的需求。

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按照有用的模式去發展,有自己的奇怪的想法,或者對毫無用處的東西感興趣,那麼,就是偏離了教育的目標。老師和家長有責任糾正孩子的這些另類的行為,帶孩子回到所謂的正確的軌道上來。

也不知道這些年來,有多少偉大的藝術家、科學家、大作家、發明家、企業家……被扼殺在中國的教育環境裡了——看看幾十年來我們在科學、藝術等領域內為世界做出的貢獻就知道了。

錢學森有一個著名的提問“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”,我覺得,中國的教育過於追求功利、實效、眼前,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。

別再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繼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 第5張

那麼,怎麼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有用呢?過去,是看他對社會付出了多少貢獻,最好是消耗的東西越少,貢獻的東西越多越好。那個時期的英雄,就是生活簡樸而無私奉獻的人。我知道,現在還有很多人會覺得那是一個好的方式,因為有這些人的付出,才有了物質的進步。

但是,如果這些進步是靠扼殺每個人自由的選擇而取得的,我覺得其實並不值得。就像是金字塔很巨集偉,但卻是千萬奴隸用生命建起來的——對我來說,如果當初可以廢除奴隸制,那才是人類最值得驕傲的“金字塔”。

當然了,現在的觀念變化了。衡量一個人的標準,變成了“成功”;而成功又如何衡量呢,簡單地說,就是有錢。很多人所理解的唯物主義,就是,人也是物質的一部分,衡量物質的標準就是價格,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成功,就看他當多大的官,管多少人,有哪些特權,住大的房子,開多貴的車,有多少的收入,抽什麼牌子的煙……否則的話,怎麼能夠判斷一個人能不能幹,有多少能力呢?

反正,我回老家,很多人最關心的其實只有一個問題,“你能掙多少錢”。至於你具體的工作是什麼,怎樣掙到的這些錢,對他們都無所謂。而你有什麼樣的夢想,對人生有哪些思考,你的生活是什麼樣的,有哪些愛好,喜歡看什麼書,聽什麼音樂,看什麼電影,去哪裡旅行,在他們看來,都是扯淡。

在唯物和有用的教導下,我們的孩子缺乏信仰——這裡所說的信仰,並不僅僅指的是宗教,而是對文化、自然、科學、道德、規則的尊重。

你會發現,我們不僅不相信上帝鬼神,連對自然的敬畏也沒有,對文化的尊重也沒有,對科學的探索也沒有,對道德的規範也沒有,對規則的遵守也沒有。

那我們有的是什麼呢?有的是“人定勝天”的信念,任何的東西,都可以為我所用,有用的時候,可以供上高堂,無用的時候,就棄如破履。

於是,對世界上所有的東西,都帶上一幅功利的眼鏡去評判。拜鬼神是為了升官發財、健康平安,否則,燒香磕頭有什麼用呢,所以,你聽到最多的,對鬼神的評價是“靈不靈”;同樣的,對於文化、自然、科學、道德、規則,我們都採用的是這套“靈不靈”的評判標準,能為我所用的,就是好的,能夠迅速達到目的的,就是高明的。

後果呢,就是我們的孩子缺失了內心的充實,變成了一個個的“技術人”。他們每天去學各種知識,卻不知為什麼而學;他們追求成功,卻不探究成功的定義;他們辛苦打拼,卻無暇生活;他們不在乎手段,卻在承受破壞所帶來的後果。

再來看教育,我們小時候,很容易就把知識分為了有用的科目和無用的科目:語數英是有用的,史地美是沒什麼用的,體美則更是負作用的。

在這種思路下,理科受到社會普遍的尊敬和追捧;文科則被邊緣化或者次一等的選擇——只有學不了理科的人,才會去選擇文科;藝術和體育,那根本就不是學習,而是走投無路的孩子才選的領域呢。
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也是圍繞著這個進行的:孩子以學習有用的知識為核心。除了課本,不要浪費時間看閒書;只要是考試範圍之外的知識,都不用去掌握;如果不能考試和擇校加分,興趣愛好,統統不準去碰。

其實,這種現象,到了現在也沒有本質的改變。如果有一些原本被冷落的科目受到了追捧,也是因為這些領域在就業和收入上變成了熱門而已!比如藝術和表演等等,其實在本質上沒有發生改變。

一個人的成長,是有三個方面的。一是身體和心智的成熟;二是生命價值的尋找;三是知識技能的提高。可惜的是,很多家長為了第三個方面,不僅阻礙了孩子身體和心智的發展(我就不舉例子了,高分低能、心智不全的孩子幾乎遍佈在中國的學校裡),而且,我認為最重要的生命的價值,更是被拋到了九霄雲外。

我覺得中國的孩子實在是太可憐了,沒有人關注他們在想什麼,沒有人認真聽他們的問題,也沒有人鼓勵他們的愛好。他們可能異想天開的創意,都會被老師和家長給扼殺:想那麼多幹嘛,看看眼前的成績才最重要!

家庭、學校、社會,就這樣逼著孩子們按著這條窄窄的通道行走。期待著孩子早一點能夠成功,家長就覺得是完成了任務,老師也獲得了榮耀,社會也覺得沒有浪費糧食。但是,有沒有人問過這個孩子:你究竟想做什麼樣的人?

我想說,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,不是為了學習對生存有用的知識而來的;他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而來的。或許,這個生命價值的實現,並不符合所謂的唯物主義的觀點,但卻有可能給人類帶來其他的貢獻。

說白了,一個人幸福的生活,並不是只用物質來衡量的,當我們過於追求物質標準的時候,其實是放棄了美好生活的權利。

參差多型,乃是幸福本源,每每看到這句話,我就會想起,一個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:

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,如果能夠不破壞這個世界的美好,就可以自由地去尋求自己生命的價值;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過自己想要的生活;如果還能夠為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做出一些什麼,就更好了。

別再沿用“達爾文”學說繼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! 第6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