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健康

當前位置 /首頁/1-3歲/幼兒健康/列表

用心幫孩子戰勝恐懼

孩子每說“害怕”,多數家長或是取笑,或是斥責:“你可真沒用!”家長這樣做就有用了嗎?關於恐懼感你到底瞭解多少?怎樣的反應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到安全、不再害怕?

人的恐懼感覺是與生俱來的。但恐懼的具體物件卻是在後天環境中逐漸獲得的。

七、八個月的嬰兒開始有了記憶,當母親離開他的視線時會感到思念,專家將這一時間段稱為"第8月危機"。

8個月到1歲的嬰兒,會在半夜突然驚醒,可能與某種可怕的夢境有關。

2歲半到5歲的兒童,幻想多於現實,會對自己想像到的事情感到害怕。這是他們對現實世界感知的結果。

—這種種恐懼體驗都是正常的,家長不該盲目給孩子“壯膽”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巴利·岡特就指出:恐懼是一種重要的生存反應,它增強了人類保護自己、逃避危險,同時急中生智、隨機應變解決問題的能力,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感體驗,是兒童對危險情景或事物的一種積極應答,只不過應答的水平尚屬於較低層次。

當然,也要看到恐懼感消極的一面。孩子尚處於發育期,心理情感正在破土、萌芽,過頻、過多、過強的害怕情緒會影響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,以致日後軟弱、缺乏自信或依賴大人,或者發展成為恐懼症,導致精神障礙。

那麼,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恐懼行為呢?

首先,永遠不要對孩子說“不要害怕”之類的空話,因為這些話不僅不能安慰孩子,還會影響他們的真實感覺。應該讓他們知道恐懼是正常的,甚至是有益的,大人會理解並幫助他們。

其二,少說多聽,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,以及他們究竟需要什麼幫助。如果父母老是用忠告來代替傾聽,孩子就會閉口不說,致使你的幫助無從入手。

其三,為孩子提供感情上的支援。當他們在生活中因遭受挫折而抱怨時,家長要予以足夠的重視,不要裝作無所謂的樣子,甚至嘲笑、諷刺孩子。

其四,幫助孩子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,特別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。比如孩子要上幼兒園了,可先主動帶他到幼兒園去看看,和老師聊聊天,或與小朋友們玩一玩、做做遊戲,為正式入園做好心理準備。

最後一點,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相應的幫助措施。

在嬰兒期,往往是父母不自覺地把恐懼感“傳染”給了孩子。比如,孩子本來在靜靜地睡眠,當雷電交加時,媽媽突然驚慌地把孩子緊緊摟在懷裡,孩子從睡眠中驚醒,從母親驚恐的表情與動作中感受到了雷電的可怕,便不再敢獨自呆在小屋子裡玩耍或者睡覺了。著名心理學家弗萊斯指出:孩子在學會說話前已能觀察周圍的情緒氣氛,1歲左右就能分辨各種情緒,讀懂父母臉上的表情。若父母能在類似的突發事件中保持鎮定,則孩子便能從中吸取膽量,減少性格中的恐懼成分。

3歲以後的孩子,其恐懼感多來自豐富的想像,例如各種動物與鬼怪等,此時應充分理解他們的想像力,並對他們的想像進行分析,指出哪些是真的(如動物),需要採取什麼保護措施;哪些是假的(如鬼怪),不必理會。

國小階段,對於某些事物的恐懼往往源於無知,故父母工作的重點在於引導他們多學習有關的知識,如閱讀有關火災、地震和龍捲風等方面的書籍,瞭解這些自然災害的奧祕以及防範辦法,這比空口解釋更容易消除孩子的恐懼感。

用心幫孩子戰勝恐懼
點選進入精彩育兒頻道!